教育領導與管理是教育領域關切教育組織運作和變革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領域。美國學者庫斑(Cuban)認為,領導是在實現欲想目的的過程中影響他人的行動,管理是有效地維持組織當前的安排。
具體到教育領域來說,教育領導側重于實現教育變革,教育管理側重于維持各類教育組織秩序。實現教育治理的現代化,需要堅持開拓創(chuàng)新,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用新的理念來指導教育領導與管理活動。當前,人們的信念不斷經受考驗,不安全感與日俱增,新的對話理論應運而生,即社會建構論。
社會建構論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行動,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生活和行為方式。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該理論已經由最初著力于批判或解構發(fā)展到后來的進一步建構,由對理論、方法的研究發(fā)展到具體的實踐。其對于人際糾紛的解決、學校教育與各類組織的管理、各項社會政策的制定等,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思想、理論、方法和實踐體系。社會建構論強調對話、生成與合作,注重關系,這對教育領導與管理的內在耦合性極具指導意義。
一是以建構型思維重構教育領導與管理理念,從工具性管理走向共生性治理。
在管理領域,工具性管理主要是指主管部門與所管理對象之間存在的權威性主客關系。主管部門對其管理對象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地位,其身份和角色不但使其有責任對管理對象進行指導,也有經驗和能力對管理對象進行引導和管理。這種工具性的管理理念必然帶來單向度、不容挑戰(zhàn)的管理關系。如只關注任務完成、一味追求實用等。
社會建構論倡導形成共生性的教育治理理念。其代表性觀點是,“我們建構了世界”“通過共同討論,我們也許能夠建構出一個全新的世界”。社會建構論的最大魅力在于它鼓勵人們不斷創(chuàng)新。其重要代表學者肯尼斯·J·格根(Kenneth J.Gergen)認為,如果我們想要革新,就必須改變建構世界的傳統(tǒng)方式,從關系的視角去理解世界,通過談判、協(xié)議等各種協(xié)調方式去創(chuàng)造未來。運用社會建構論的思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類教育組織可以采用“上下聯動”的方式,與學校、社會組織等一道通力合作,共建共治。學校在校內管理活動中,鼓勵學生及家長真正參與進來,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共同治理好學校。
二是以關系性存在重構教育領導與管理目標,從促進個體發(fā)展走向增進關系潛能。
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領導與管理自然是服務于教育需求,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支持和支撐,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然而個體也處于不同的關系。人在本質上是社會存在物,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在社會中每一個個體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個體所獲取的知識也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基于個人經歷和體驗建構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在教育領導與管理目標中增進參與關系過程的潛能。關系性存在是社會建構論的核心思想,肯尼斯·J·格根認為,“不是獨立的個體相聚而形成某種關系,而是關系賦予獨立個體存在的可能性”。個體的心理、身體、言談舉止等都是關系的產物,個體不僅是關系性自我,而且是多重存在。另外,社會建構論認為,知識和理性也是關系的產物,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如果關系是首要的,就必須針對學生所處其中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結果來提問題。社會建構論認為,教育要增進參與過程的潛能。從教育領導與管理的角度來考慮,不僅要關注教育系統(tǒng)內部的關系運行,還需要注重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關心全世界教育系統(tǒng)的發(fā)展進程。
三是以欣賞型探究重構教育管理模式,從單一對話走向尋求對話合作。
以欣賞型探究理論重構教育領導與管理模式,意在嘗試建立尋求對話與合作的新范式。站在關系的立場上,教育領導與管理系統(tǒng)可以被視為一個充滿流動性的意義建構場所。針對教育領導與管理而言,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發(fā)動以有效行動為目的的合作過程。這意味著必須促進關系叢之間的協(xié)作,以這種新的方式生成新的意義和價值,激發(fā)新的動機。一是主管部門要協(xié)調好系統(tǒng)內的各方關系,統(tǒng)籌配置資源,暢通各類學校參與重大教育決策渠道,傾聽不同學校的意見,努力促成有效的對話和合作機制。二是學校內部治理要協(xié)調好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家長等各方關系,善于培養(yǎng)和發(fā)掘學生的領導才能與管理能力,每一名學生都有可能具有獨特的技能、意見、價值和信息,努力生成有活力的校園文化。
正如肯尼斯·J·格根所指出,任何組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與者有效協(xié)商的能力。若組織成員發(fā)生沖突,團隊的有效性將不存在;若組織成員不理解或不欣賞領導者的觀點,領導者作用也就無從發(fā)揮。關系型領導力是指在關系中積極參與并有效建構未來的能力,關系型教育領導者具有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樂于分享和宣傳先進教育理念和政策。在廣泛分享和宣傳后,教育理念和政策更容易付諸實施。二是善于為教育管理改革注入價值。對教育改革的細化、專業(yè)的解讀,將有利于改革推行。三是精于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建構現實。對現實的建構程度,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推進程度和教育對師生的影響程度?!皵⑹隆焙汀半[喻”的談話方式是建構現實的有力武器。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南京藝術學院副研究員,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多元視角下的教育領導與管理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變革研究”[2021SJA0407]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0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