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j7b2x"><form id="j7b2x"></form></del>
  1. <pre id="j7b2x"><progress id="j7b2x"><center id="j7b2x"></center></progress></pre>
    <th id="j7b2x"><progress id="j7b2x"></progress></th><th id="j7b2x"><em id="j7b2x"></em></th>

    <kbd id="j7b2x"></kbd>
    1. <code id="j7b2x"></code>
      首頁>檢索頁>當前

      從“雙減”走向“三提”

      ——以小學數學“測量”單元的教學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3-04 作者:易博 劉亦倫 來源:中國教育報

      落實“雙減”政策 聚焦高效課堂


      “雙減”不是簡單地做減法,對學校而言,更深層次的任務是“三提”,即課堂教學質量、課業(yè)設計質量、課后服務質量的共同提升。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我們既要踩住“雙減”的“剎車”,把學生從過去繁重的作業(yè)和校外培訓的負擔中解放出來,又要踩下“三提”的“油門”,朝著更高質量的教育發(fā)展邁進。


      清華附小數學團隊提出加強“課堂、課業(yè)、課后”統(tǒng)籌,努力帶領學生從“黑板世界”走向“現(xiàn)實世界”,避免學生學習掉入單調、機械、低效的課堂學習和傳統(tǒng)作業(y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筆者以“測量”這個單元的教學實踐為例,簡述我們是如何在有效落實“雙減”工作中破解“三提”教育難題的。


      以課堂為方向盤:從學科邏輯到生活邏輯


      “測量”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這個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認識米,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


      門有2( )高,筆有10( )長……這樣的題目里,填寫“門有2厘米高,筆有10米長”的學生大有人在,甚至有些學生到了六年級時,類似錯誤依然存在。


      筆者聽過很多年輕教師對這個單元的教學,他們的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幾乎一致:例如,學生通過在自己尺子上找1厘米并認識厘米,在教師發(fā)的米尺上找1米并認識米……縱觀這類教學設計,看似開放,活動不少,但學具是教師提供的,方法是教師給的,學生始終只是被安排在被動的學習位置,本質上學習路徑是比較單一的。


      為什么有這樣的長度單位?這樣的長度單位到底幫助人類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學習長度單位能解決什么問題?測量中學生會遇到什么困難?這些問題需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課堂中,主動經歷從自我提問到自我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深度學習。


      于是,我們團隊努力打破課堂的固有圈層——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束縛,從真實情境下的大問題出發(fā),回到生活邏輯,設計單元教學核心任務:校園里紫藤架要重新設計裝修,現(xiàn)有的紫藤架有多長?請同學們去測量并把最準確的數據匯報給后勤校長。


      帶著這個大問題,學生走出教室去測量:因為紫藤架特別長,有人躺在地上,量紫藤架有幾個自己那么高;有人把全班數學書排成一排來測量;還有幾個人手拉手……


      教師也從過去單一的教學組織者,成為測量協(xié)助者,錄像者、拍照者、數據記錄者和問題的啟發(fā)者?;氐桨嗉?,教師拿出照片,學生拿出數據,問題來了:為什么你量的數據和我量的不一樣?為什么我量的數據第一次和第二次也不一樣?……從學科邏輯走向生活邏輯,學生自發(fā)地提出了一系列真實問題。


      以課業(yè)為齒輪:咬合統(tǒng)籌“課堂—課業(yè)—課后服務”


      “雙減”背景下低年級不留書面作業(yè),但不意味著學生學習就是一“減”到底,課后什么學習任務都沒有了。單純的書面練習作業(yè)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應該以課上、課下深度聯(lián)動的思路去設計。好的課業(yè)猶如“齒輪”,一方面可以作為豐富學生課后服務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可以作為支撐課堂學習的重要素材,“齒輪”轉動更好地幫助學生在整體學習中走向自動化,形成一個完整學習的思維鏈條。


      課堂回到生活,作業(yè)也要回到生活中去。于是團隊教師再次設計了紫藤架測量任務單。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的情況下,繼續(xù)去測量紫藤架的長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問題又來了:課上已經認識了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學生知道可以用手里的學習用尺去測,但一方面有些學生的測量方法依然不正確,一方面由于學生的學習用尺相對紫藤架太短,累加后誤差太大,測量后反饋的數據依然結果不同?;诖?,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新的學習從課下測量的數據交流開始——紫藤架太長了,還得選擇更大的長度單位“米”來幫助測量。于是我們結合課下測量數據,針對單元核心問題繼續(xù)展開本課關于“米”的學習。


      第一課時后,齒輪咬合式的課業(yè)設計統(tǒng)籌了從課堂到作業(yè),從作業(yè)再到課堂的過程,在一個真實問題下的持續(xù)探究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主動的、真實的學習。


      以課后為強助攻:設計全學科整合學習活動


      課堂上學習完“厘米”和“米”之后,在三點半的課后服務階段,數學團隊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完成適量的書面基礎練習之外,還根據兒童愛動手、喜創(chuàng)造的天性,設計了統(tǒng)籌多學科整合的“制作米尺”實踐活動。教師提供布條、彩筆和剪刀,每人做一把“手繪米尺”。學生利用自制的米尺,課后服務時間再去測一測紫藤架。第三次測量的數據與剛開始學生用尺子測的數據相比精準了很多,但仍有誤差。


      學生們?yōu)榱藴y得更準確,甚至想出了把所有布條米尺連在一起,制作一個超長米尺的好主意……他們帶著自己制作的米尺回家,繼續(xù)測量探索之旅:家里的門到底有多高?自己有多高?上學的路程能用這個米尺測嗎?在不斷的測量中,學生繼續(xù)積累測量經驗,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問題。在這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實現(xiàn)了“提問—追問—尋證—再提問”的自學習閉環(huán)。


      高質量課后服務不是簡單地把課堂時間延長,而要通過設計有效、有趣、豐富的整合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動起來,玩起來,創(chuàng)造起來,進而讓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成為高質量課堂學習的強助攻。一線教師應該多思考如何在充分尊重國家課程的基礎之上,優(yōu)化統(tǒng)籌多方學習資源,打破刻板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高質量的課堂、高質量的課業(yè)設計和高質量的課后服務。


      (作者單位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04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久久台湾中文娱乐网,国产好吊日视频在线,亚洲无码视频在线免费看
        <del id="j7b2x"><form id="j7b2x"></form></del>
      1. <pre id="j7b2x"><progress id="j7b2x"><center id="j7b2x"></center></progress></pre>
        <th id="j7b2x"><progress id="j7b2x"></progress></th><th id="j7b2x"><em id="j7b2x"></em></th>

        <kbd id="j7b2x"></kbd>
        1. <code id="j7b2x"></code>